新闻快报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快报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担当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30日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0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学习了习近平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批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讲话。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一致聚焦中医药事业的振兴发展,传递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的重大信号,令全体中医人倍感振奋。

  北京中医药大学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四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中医药高校、国家“双一流”学科最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聚集“双一流”建设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瞄准学科前沿目标,始终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开展国内外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健康中国战略,贡献北中医智慧和方案,展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使命和担当,被各大媒体纷纷宣传报道。

  

  一、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以文化人

  北京电视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节目《春风化雨 不负韶华》,连续四天报道我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该节目从“传承中医智慧、增强文化自信”“薪火相传、矢志攻关”“健康中国、服务人民”“一带一路、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

  二、中医药高等教育:人心向学,传承创新

  《光明日报》整版报道《走出中国特色中医特点的高教新路——北京中医药大学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振兴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师生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担负起振兴中医药事业的时代使命。学校传承创新,构建特色中医药教育;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彰显文化软实力;推进健康中国,构建特色医疗服务体系。

  《健康报》刊登校党委书记谷晓红在第一临床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建院60周年暨中医临床高等教育传承与发展学术大会上的讲话《循着先辈的足迹培养现代中医》:中医临床高等教育走过了60年不平凡的辉煌历程,60年的辛勤耕耘,60年的薪火相传。中医临床教育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形成了教学体系架构完备、教学层次明晰、临床技能突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中医人才培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医药学术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健康报》报道《贯通式培养让中医教育更卓越》,文中提到:学校先行先试中医长学制模式;自主招生更重视家传背景;注重实践训练和学科交叉。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北中医重点学科数量最多,注重发挥中医学科的龙头作用,从发展规划、具体举措上,打破专业壁垒,大力推动了中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实施了不同层次的建设项目。

  三、扎根中国大地办医办学:大医精诚,厚德济生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北中医模式”助力提升基层中医服务》 :北京中医药大学“助医”解决基层医疗薄弱环节;“助教”加快基层中医人才培养。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与山东枣庄、陕西铜川、福建厦门等地合作共建附属医院,扎根基层办医办学。

  光明网《“北中医方案”,将医疗资源“福祉四方”》中提到: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遵循“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原则,致力于搭建区域标志性的高质量中医药服务平台,立足首都、辐射全国,辐射带动基层医疗,形成了一套“福祉四方”的北中医方案。

  人民网在今年两会期间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校长徐安龙观点“加快基层中医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徐安龙校长认为,加快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要建立长效机制,让真正有更高能力的经过现代医学教育的学生能够去农村服务医疗,一定要让这些走下去的人感觉到,这不仅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自身的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体现。

  四、双一流建设:追求卓越,止于至善

  《中国教育报》刊登校党委书记谷晓红文章,《写好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奋进之笔》。文章中表示,北京中医药大学始终以人类健康为己任,紧扣人民健康需求,研发新特药,领衔行业标准。学校附属医院采取战略联盟、中医医联体等模式,致力于将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多基层百姓。学校着力“讲出中医好故事、唱出中医好声音”,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改革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足北京,深入对接“四个中心”战略定位;聚力突破点,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

  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联盟”发展纪实》,联盟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五所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于2015年12月22日建立,是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整体提升目的而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的、非法人的大学联合体。该联盟旨在充分发挥和利用成员学校的特色和优质办学资源,提升各成员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与社会声誉,实现学校的高水平发展。

  五、社会服务:友爱奉献,胸怀家国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我校《在滇西撒下希望的中医种子》。文中说,2013年至报道发布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派出5批挂职干部分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等地帮扶支援,助力群众脱贫。一批北中医人正用实际行动为当地人民播种下希望的种子,诠释着新时代援滇的崭新含义。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我校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在《中医拉近援疆干部和百姓的心》一文中, 我校援疆干部在文中说,“让少数民族百姓也能充分享受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就是我们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中医药报》报道我校推进中医药文化走进房山区小学课堂,文中说:北京中医药大学集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课程”,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解决小学“三点半课堂”的困扰。课程设置针对小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等,包括中医药健康知识的讲授和特色实践体验。宣传中医知识与健康理念,培育小学生“仁爱”精神;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培育积极奉献的人文情怀。

  六、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海纳百川,福祉四方

  《人民日报》在《中医药,朋友圈越来越大》一文中提到:近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注重把中医药打造成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名片,着力“讲好中医药故事,唱响中医药声音”。学校首创了集医疗、教学、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模式,实现了中医药走出去的历史性跨越。

  《人民日报》在《中医造福越来越多的民众》一文中说:作为人文交流的先行者和对外合作的探索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不断探索海外办学新模式。与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合作办学,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高校中独立颁发医学学士学位的项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开设3+2“中医学—生物学”双学士学位教育,是在世界50强高校中开设的第一个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中医人才的增加,不仅促进中西医不断融合,也给这些国家传统医学的发展带来生机。

  中国新闻社、健康报、光明网等多家媒体报道《中医“出海”,海外中医中心传播“中医好声音”》,介绍我校海外中医中心建设情况:服务于国家发展,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北京中医药大学创新中医国际传播模式,通过建立海外中医中心,切实推动着中医的国际化发展。

  迈入新时代,北京中医药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奋进之笔书写北中医教育事业时代新篇章,为全面建成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