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

您的位置: 首页» 实践探索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举办“腾翔论坛”助力大学生就业

作者:党建研究    发布日期:2010年12月01日

  

      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的2010年,针灸推拿学院毕业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签约率仍处于低位徘徊。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仍有的迷茫、观望、举棋不定、甚或考博失败而无所适从。基于此,该院所属党支部联合打造针对就业的“腾翔论坛”,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和影响力,组织论坛并促进同学们端正就业态度,明晰就业目标,提升就业实效,总结就业工作规律,使集体更加团结博爱。同时,本次论坛也面向04级学生,希望对他们未来的就业工作也有促进作用。依据活动安排,论坛由针灸推拿学院03级党支部主办,04针七党支部、05针五党支部、研究生党支部共同于2010年5月16日上午9:00在针灸推拿学院三层50教举办“腾翔就业论坛”。

  出席现场的有针灸推拿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清国教授、院党总支副书记李志刚教授、针灸推拿学院学办高笛老师、针灸推拿学院03及党支部书记侯中伟老师。参与本论坛的外校嘉宾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研究所的彭鑫老师、北京大羊坊社区服务中心的敖铁峰大夫。此外,参加论坛的还有03级、04级近百名学生。

  会议由侯中伟老师主持。首先,请两位来自校外的嘉宾介绍了自己的就业心得和历程。两位嘉宾都指出,个人就业成功的关键都是“坚定的专业思想”。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境遇,它都会指引个人有一条通往成功的大路。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医目前的发展趋势在不断好转。尤其是社区目前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随后,电话连线了毕业于我班的尹德超先生,他目前已经有了创业的想法。经历了社会的打拼之后,他摸索到了自己发展的方向。他的经验是只要坚持努力,认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就会有好的出路;目前有创业的想法,是因为自己看到了市场的发展潜力。接下来,侯老师介绍了两位未能亲自参加论坛的嘉宾王春勇、范原刚的就业心得,他们都坚定的认为要坚持中医方向,一定会有好的就业前景。

  除此以外,一直主管学生工作的高笛老师发表了她对就业工作的看法。她认为同学们找工作一定要主动,工作没有自己找上门来的。同时还要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取得好的结果。最后,刘清国书记针对针灸推拿学院目前的就业工作做了总结讲话,他不仅总结了论坛现场嘉宾的心得经验,同时结合自己对就业工作的理解,为所有面临就业的同学提出了鼓励与祝愿。

  北医三院中医科王春勇大夫谈就业

  学习中医要点: [好老师] 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读本科期间执教《伤寒论》的贾春华老师,贾老师师从中医伤寒大家刘渡舟,医术精湛,印象最深的就是患者大早晨早早的就在附属医院的门诊部排队就诊,当时贾老师还很年轻,患者如此信任,我想要是没有真本事是很难做到。就是在那一段时间,心里对《伤寒论》有了深刻的印象。在此期间,《伤寒论》条文读的还不太理解,但读了陈明编著的伤寒名医验案竞选金匮医案,感觉很好,被其中神奇的疗效所吸引。 [好经典] 《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中医最经典、最实用的一部医学巨著,我常常把伤寒论同金庸小说中“六脉神剑剑谱”相关联,本来我是不相信有什么武林秘籍的,没有那种一学就有很大本事的书,但是,伤寒论就是这样一本书,只要你按着他的思路去研究病例,按着他的存方去治疗病人,方证相应,疗效非常好,不但你的患者被你的疗效所惊讶,你自己也会被其惊人的疗效吓一跳。治疗的患者多了,才知道大家常常认为中医见效慢、只是治疗慢性病的认识是不全面性。 [好心态] 学习中医我认为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我自己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基础知识积累阶段,这时一个艰苦和枯燥的过程,我消化这个过程是在备战中医考研的过程,由于外语基础不好,加上天性记忆差,不善于考试,考了三次研究生才免强被录取,回味那段时光,也是我医学进步最快的一段时间,中医的五版教材(主要包括中医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我们行内最认可、最实用的一套教材)看了无数遍,这是有得有失吧。第二是临床验证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在刚本科毕业后,因为年轻,很少有人真找我们来看病,早期我的患者都是一些大家不怎么喜欢的病人,这类病人看病看的多了,病情也复杂,希望有个大夫能认真给他研究研究,这时候,他们就成为我的第一批临床的主要老师。因为在临床中没有老师带,主要就是自己摸索,以伤寒金贵为基础,教材加上各家论述去按图索骥、这样还真治疗好了几个病人。由于用的是伤寒金匮的方法,第一用药少,一剂药1~3块钱,好不好患者经济易接受。第二是用对了证疗效又快又好,再加上服务态度好,好沟通,所以在我两年后要读研究生时,一个下午已经有15次的就诊患者找我来看病了,这个在我们当地(因为在小城镇,收入不太高,医疗保险不全面,大家看病报销是很有限的,大多数人看病被经济条件制约)算是很火了,在同一处出门诊的老专家,半天也就6~7人。第三才是临床的提高。看得病人多了,阅读的书籍文献多了,慢慢的发现以前看得枯燥的伤寒金匮、内科、中药中诊越看越有意思了,特别是伤寒金匮,常看常新,另有味道。我能这样走过这三个阶段,我想同我的好心态有直接关系,因为就我了解我们本科同学40人中,干中医相关专业的也就10人。 [好朋友] 临床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要有好老师、好经典、好的心态,一个人很难掌握足够的信息、很难持久地坚持探索,这时就需要好的朋友,互相提携,互相鼓舞,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有好多条件是得天独厚的,一直呆在这里不觉得,换个环境就会发现这里很好了。有好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仁,我是受益非浅,通过朋友,我接触到好的老师,好的书籍,眼界大开。 [好信心] 我对中医的信心,最早源于本科期间贾春华老师神奇的医术。其次源于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但是最根本的信心来源于临床。可以说,老师是方向,文化是源泉,临床疗效是实实在在的营养。临床中,每用方药临床取效,患者由衷的喜悦和感谢、感染、激励着我,成为下一个疑难病例的动力,就这样我被滋养、医学技术茁长成长。我的家条件一般,父母都是本分的职工,家境条件一般,自从我看病以来,经常有些患者表示感谢送些蔬菜、水果,让我父母很是欣慰,不是因为那些东西,使他们发现他们的儿子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了,我从父母的眼神中可以感觉的到。我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因为最最基本的信心源泉就是父母对儿女无私的30年如一日的默默地关爱和祝福。 [好辛苦] 现在好多病我们治疗不好我们多认为其是病本身问题。面对好多临床的无奈,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告诉患者,我们尽力了!但中医治不好病,认为是自己医术有缺陷。同现代医学相比较,沉重了好多。这是责任,也是动力。最后以内经中所论“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药亦相同),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同大家共勉。

  范原刚医师就业心路历程

  上学期间我其实对自己的就业并无认真的规划或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包括我学中医的缘起也很单纯,父亲是位中医,我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这一行挺“脸熟”的,母亲认为当大夫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代都能不愁温饱,所以我就学了中医。随着学习的过程我也渐渐越发热爱中医了,很快毕业了面临就业,发现中医院并不会因为我热爱中医就就会热爱我。在北京生活习惯了又不想回老家,回老家进医院也得托关系、送现金。在北京工作又很难找,便决定边找工作边找老师抄方学习,同时准备执业医师考试,有了执业证书工作会好找些,在跟师学习上有幸跟随祝肇刚老师学习,全职的学习-每天都跟。在作出这种规划之后内心也并不是很确定的,期间也彷徨、迷茫过,曾有极大的动摇要去房地产公司做售楼去,但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本着最简单信念只要有真本事、医术高就不愁无用武之地。在跟师学习一年以后,感觉自己的中医入门了,医术也有些底了,老师在休假时便会由我代为接诊,这样从治愈小病开始逐渐的培养起了自己对中医的实实在在的信心、信念,后来就边跟师边开始自己在同仁堂的一家诊所独立应诊,这样很快的建立自己的患者群、也更进一步加深了中医学习的深度,医术也是逐步得到提升进入了良性的轨道。我已经独立应诊3年了,现在我是每周工作4天,休息1天,跟师学习2天。当然经济收入也是不错的,在北京生活只要不买房还是足够的!总结一下对我这种就业路线的体会如下: 1、充分实现自己的中医理想,基本达到学有所用。 2、施展空间比较大、自由度高,可以用纯中医的手段方法。 3、对医术提高较快,因为在小诊所没有大的医院背景做靠山,所以患者基本都是本着大夫本人的医术来的,没有好的效果就无法生存。 4、收入自我感觉不错,工资上升的肯定比在医院工作快。也有不足的地方:可能社会地位没在医院高,有人会感觉你是“江湖游医”,将来晋升职称可能不如在大医院工作便捷;各方面的福利保障没在医院好、全面;就业建言: 1、坚定信念——做一名名副其实医德医术过关的中医。 2、需要真正有医术医德的人太多太多了,只要你有本领就一定能“就业”不一定非得往医院挤。我深刻的感觉到中医的医疗模式已经开始回归传统中医的模式,坐堂医、门诊部。而且,这种形式很适合中医施展。最后把祝老师的对学生的训导与诸位分享一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看病”。